400-123-4567

13800000000

近代旗袍技师群落及其技艺传承

2024-06-30 12:54:14

旗袍作为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女装国服,是我国服装艺术中的瑰宝,在造型技术和制作技艺方面,具有兼容中西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对近代旗袍源流和技师群落及其技艺传承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以上海为典型的“海派旗袍”和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旗袍”在各自的“本帮”、“红帮”和“大帮”技师技艺传承方面的特色和差异,为现代旗袍时尚的造型设计与成型技术提供了理论参考。源于旗人之袍的旗袍,是我国近代女装开风气之先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女装中的国服。20 世纪 20年代,旗袍产生于中西文化杂陈交融、工商产业发达、市场经济繁荣的上海,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 旗袍以其优雅高贵、恬静质朴、妖艳妩媚等多种风格,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追求个性时尚的中国女性。一、旗袍的源流与不同风格北京是满族旗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旗人之袍在造型、结构、制作水平和制式规范方面较其他地方无疑具有权威性,历来被被称为“京作”或“京派”。其中,最能体现其造型技术技艺的是宫廷服装。在清代,北京的宫廷服装主要由江南三织造:江宁织造(南京)、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完成,而北京作为皇宫所在地也配备了大批宫廷服装技师。另外,大量居住于北京的功勋旗人、满汉官宦以及生活条件优越的商人文士的服饰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京派服饰技艺水平的提升。因此,有清一代,京派服装技术尤其是宫廷服装技术与江南三织造一样,占据着服饰艺术的顶尖位置,高水平的从业者也基本集中在这四个地区。辛亥革命后,旗人弃袍服而着大褂(长衫)与裤装,在 20 世纪的前 10 年,旗袍几乎已无人再穿。1920 年代以后,由中式长马甲演变的改良式旗袍(或称新式旗袍)在上海横空出世,一变旗人之袍的凝重板正而充满时尚气息。人们将这种产生于上海的改良旗袍称为“海派旗袍”;而将延续旗人之袍制式规范,吸收改良旗袍造型工艺特征的北京旗袍称为“京派旗袍”。京派旗袍是传统的正宗,是一种官派风格,海派旗袍是对传统的标新,赋予商业色彩和时尚情调。清末民初 ,随着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上海凭借近代工商业的高速发展迅速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同时,封建皇朝的覆灭也为西方服装及其审美观念进入中国扫除了政治障碍。传统礼教与风俗习惯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不再受到重视,由此,森严的服制等级桎梏被彻底解除,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融合中西的海派旗袍被创制出来并一跃成为最具典型性和时尚感的女装样式。从服装的造型原理来看 ,“海派” 旗袍与 “京派”旗袍代表着服饰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方服装的造型艺术风格以及技术技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流行时尚的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严谨规范,不苟言笑而又高标贵气的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重。二、近代旗袍技师群落及其分布随着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时尚中心 ,“海派旗袍”风行全国 ,这一时期,追求新颖时髦的服饰,改良传统习俗,模仿西化生活渐渐成为社会风尚。上海旗袍技师们在传承传统旗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融合吸收西式的造型方法和成衣技术,成功地迈出了衣身由“平面”向“立体”转变的第一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摩登新装。当时的上海成为领衔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服饰设计和制造中心,无论是款式设计还是裁缝技术均与国际保持一致,为国内外广泛称道,上海旗袍师傅及其技术技艺成了民国女装流行和时尚的象征。受民众需求的大力推动和海派服装技术革新的巨大影响,传统京派服装开始抛开繁琐压抑的旧式规制,以追随流行时尚的“上海样”的姿态焕发出生机。京派旗袍的技师们运用高超宫廷服饰技艺和深厚的传统审美底蕴逐渐与流行时尚接轨,很快展现出自身的魅力,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京派旗袍”风格。改良旗袍产生于上海 、成型于上海 、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流行于中国及东南亚周边地区,历经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化而风靡至今,可以说,这与其创设者,当年散布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为数众多的裁缝技师的聪明才智和辛苦贡献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北京作为旗人之袍的原创地,大量裁缝技师们继承并延续了宫廷式的服饰技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为旗袍的不断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营养和造型元素。因此,现代旗袍自产生开始就似乎已经形成了以创新造型与结构、创新技术技艺、创新着装方式为特色的“海派旗袍 ”技师群落 ,和以继承和延续传统服装的制式规范 、保持宫廷服饰高贵矜持作风的“ 京派旗袍”技师群落。正是由于“海派”和“京派”两大技师群落的存在,现代旗袍的款式造型和工艺技术才能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三、近代旗袍技师群落与技艺传承身处工商业最为发达繁华之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近代上海服装技师群落庞大而又分工精细。由于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仍以穿中式服装为主,为了区别起见,服装技师根据从事的产品特点分为专做传统中式服装的本帮裁缝 和专做“红毛人”(洋人)西洋服装的红帮裁缝以及专做布类制服的“大帮裁缝”,统称“三帮”。又由于洋服店是宁波商帮长期经营的传统行业,因此“红帮裁缝”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众、技术最高、势力最大。“本帮裁缝”是对从事“本装”,即传统中式服装技师的统称。该群体来源并不限于某个地区。清末民初,“本帮裁缝”通常挂一幅“苏广成衣铺”的店招,表示具备苏州制衣的精湛技艺和广州服装的新颖样式。知名的本帮裁缝店则大多标以“某某记苏广成衣铺”的字样,因此,“苏广成衣铺”是江南及经济发达地区裁缝传统中式服装的常见店铺。本帮服饰多采用平面式直线裁剪,制作工艺上采用平面组合式手工缝制,由于手工量极大, 而且服装的止口缝份、开叉贴边、镶嵌转角等里 里外外都要能看清楚工艺质量,所以在行业内被称为“清水活”。相比较西式服装而言,本帮服装技师的手工缝制技术更为精湛,成衣过程也极其辛苦。旗袍技艺以本帮技术为基础,采用整身平面连裁,以保证面料和服装表面的完整性,力求“天衣无缝”,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面料。后来,随着流行时尚由宽松而变得合身,旗袍吸收了西式服装收省掐腰的造型结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采用手工平面缝制,因此,不论“海派”还是“京派”,其旗袍技师的技术技艺均传承于本帮裁缝。专做西式服装的“红帮裁缝”也称为“奉帮裁缝”,大多来自宁波奉化地区。在中国,缝制洋服的裁缝也大概出现于 19 世纪 50 年代,即鸦片战争之后,清代末年,宁波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聚集了很多“红毛人”(洋人),因此,宁波地区的裁缝是国内最早学会西式服装裁缝技术的服装从业者。他们通过家族、姻亲、师徒,扩大行业帮会势力,传承技术技艺,并将洋服店铺开到国内各地,甚至东渡日本,远达海参崴和俄罗斯等地,推动了西式服装技术技艺在中国各地的广泛流行。红帮裁缝主要以制作西装和女士洋装为主,此类服装大多加挂夹里,因内衬及缝边等被覆盖遮掩而被称为“浑水活”。海派旗袍在造型和结构上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红帮裁缝”对旗袍结构的改良。早期的红帮裁缝在学徒之初, 大多要有“本装”手艺作为技术基础,当他们掌握洋装裁缝技术后,很自然地将立体造型方法融合到以旗袍为代表的本装设计制作中去,由此推进了对传统中式服装的改良。专业从事布类制服的“ 大帮裁缝 ”主要为政府部门制作军需制服,民间通常以官方政府为大,因此称之为“大帮裁缝”,他们大多是各地官办军需加工场中的从业者或承接此类服装的从业者,也有人称之为“上班裁缝”。这一群体有一些固定收入,大多会操作缝纫机,在技术技艺上中西式服装均有涉及,工余时间也承接一些服装零活补贴家用。四、结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服饰文化和审美观念日渐趋同,“互联网+中国时尚”的潮流将中国的服装产业快速推进到“工业 4.0 时代”,现代生活方式不断向着简洁和实用变更,国际化业已成为中国人衣生活的现状和趋势。而今,反观近代“海派”和“京派”两大旗袍技师群落由“本帮”、“红帮”和“大帮”之间的兴衰消融,可见民族服饰文化及其技术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服装发展永远的源泉,没有传承就没有服装的个性 ,体现不了文化和审美的内涵 ;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就难以立于世界和时代前列,对此,作为中国近代女装国服的旗袍已经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和实证。

近代旗袍技师群落及其技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