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13800000000

十年生死两茫茫:思捷环球2018年财年预亏9.5亿

2024-08-08 16:53:37

1月24日盘后,思捷环球(330.HK)发布了一则盈利预警,2018年财年预计将亏损9.5亿港元。25日低开开盘,当天收跌逾16个百分点,创下07年10月份以来的历史低位。  香港市场上,一个盈利预警砍掉十几个点不足为奇。不过,好玩的是,思捷环球已经跌了十年了,而且已经跌去超过95%了。  欣赏一下这壮观魔幻的月K图:上下十年,几乎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07年为界,上个十年,它是一只百倍股,造就无数人的财富。下个十年,它跌去95%,是吞噬财富的无底深渊。看着这魔幻的K图,是不是很好奇这是家什么公司,是不是很想去抄个底?  ▌一、时装之王,上下十年的跌宕  香港市场上,股票名称带中国、国际、环球什么的,都要谨慎一下,搞不好就有老千的嫌疑。不过思捷环球还真不是老千,它是做服装生意的,而且是曾经的时装之王。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思捷一定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有些人一定记得,它曾是一个满商场的品牌。我把它的品牌贴这里,我相信许多人会哦一声,是它呀,Esprit。  说起Esprit,还与家喻户晓的林青霞有一些关系。Esprit是一个美国服饰品牌,创办于1964年。1972年林青霞的老公邢李原将Esprit亚洲这部分资产在香港上市,4年后收购Esprit欧洲业务,并且更名为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  1997年,思捷环球与华润集团合资组建华润思捷,在中国大陆开展Esprit品牌服装的零售业务。这个时候的中国,时尚领域还是片空白,Esprit几乎是国内中产阶层消费者关于欧美时尚的启蒙者。  当时的Esprit号召力是非常大的,大商场为了吸引它入驻,都是给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在它巅峰时期,它在全国近百个城市拥有数百家直营店和加盟店,各大门店内消费者都是络绎不绝,盛况不亚于今天的ZARA,甚至任贤齐、范冰冰等明星都被看到在Esprit购物。  这也开启了它从1997年到2007年波澜壮阔的百倍股历程,市场最高超过1000亿。看这个十年的涨幅,你就知道,A股市场流行的一句话“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是多么的坑,算是坑掉了无数投资者。  2007年10月香港股市见顶,思捷也跟着见顶。但是,相信当时的投资者都没有想到,这是思捷的历史大顶,思捷的辉煌从此作结。2007年之后,思捷几乎没有像样的涨幅,而是一步不回头的跌下去。  前不久香港市场突破了07年高点,创下了历史新高,然而看思捷,却是创下了历史新低。看这个十年的走势的分化,你同样知道,A股流行的一句话“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也是一样的坑爹,算是抗掉了无数投资者。  这个上下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来看公司的业绩,2001年以来公司无论收入还是利润,都双双保持持续的增长,非常漂亮的上升图。2008年财年到顶,之后就是一步不回头的下滑,营收节节溃败,利润更加不堪入目,2013财年正式进入亏损。  ▌二、思捷为何溃败的如此彻底  从上面这个业绩图可以看出,过去十年,是思捷的大溃败。  服装鞋类行业的品牌溃败并不鲜见,电商的冲击,时尚的风格变换,消费升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过去几年围绕我们身边的品牌都一个个陨落。  但很明显,思捷是不一样的。  08年的时候,思捷的营收达到327亿,净利润达到57亿,今天香港市场上最风光的服装品牌莫过于安踏,17年营收也就133亿,利润24亿。其他品牌,像班尼路、真维斯、达芙妮、美邦等品牌,更不在一个规模上。  所以,思捷与其他品牌相比,更显得是一个巨头的陷落。  我个人一直倾向于认为,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品牌、规模、资金等优势,使得它即使在经济逆境中,也不是那么容易倒下,至少中间也要挣扎反弹下,有的甚至浴火重生。  比如安踏(2020.HK),曾经也陷在体育用品行业的去库存危机,然而通过大刀阔斧地去库存,控渠道,深耕三四线,安踏如今是中国唯一一个市场超过千亿的服装鞋类品牌,也是全球市值第三的体育品牌。  再比如李宁,曾经是体育用品领域的龙头,现在虽然拱手把龙头位置让给了安踏,但好歹也走出来了,业绩呈现复苏迹象。  甚至与思捷同属时尚领域的佐丹奴(709.HK),基本已经淡出了中国消费者的视野,但也在中东打开了新的天地,股价表现也还可以。  但是为什么巨头思捷却这样一路滑下去,不带反弹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创始人的退出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思捷这个品牌虽然不是邢李原创立,但思捷环球是邢李原的,然而邢李原在2006年即辞去了公司董事会主席和CEO的职位,并不断减持手里的股份,到2010年邢李原抛光了自己手里的股份,从此和一手创办的思捷环球分道扬镳。  企业创始者一般是很珍视自己的企业的,并且往往是一家企业的灵魂人物。当创始者离弃自己的企业时,作为投资者,是需要警惕的。这不是你卖的理由,但这是你需要关注的点。  当然,创始人退出,并不能就视为思捷衰败的直接原因。还是来看看具体业务上的原因。  思捷环球的业务分为批发和零售,批发业务在2009年之前占比超过50%,而批发的销售地区主要在欧洲,尤其是德国,2007年的时候德国的批发点就有13000多个,中国地区主要是以零售店为主。  然后我们知道,2008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其中受重仓的市场就是欧美,欧洲之后还被欧债危机重创。中国虽然也受影响,但并不是很大,事实上,许多国内品牌凭借中国广阔的二三线消费市场,安稳度过了危机。  而思捷显然没这么幸运,思捷环球在09年财年表示,很多批发客户都下不了单,因为给不了钱,有部分客户还破产了。  所以我们也知道,为什么思捷环球相比国内其他品牌更早衰退(国内品牌大都是12年之后在电商的冲击下一步步败退的)。  欧洲地区的批发业务一直都是思捷环球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个资金链一断裂,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的。批发就意味着量大,金融危机爆发后,批发渠道受阻,思捷的存货积压,就只能进入特卖场。  有些消费者可能还有印象,那个时候,思捷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打折。长年的打折直接毁灭了Esprit的品牌价值。所以慢慢的,在消费者心中,Esprit不再是一个高端品牌,而是一个不断打折的便宜货。  品牌价值的毁灭与永不停止的打折,导致Esprit的新款没有买,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不断的负向反馈。  而在这个负反馈的过程中,正是国内电商崛起,快时尚崛起的大背景,品牌价值已经尽毁的Esprit没有半点竞争优势。所以Esprit在中国市场同样节节溃败。  ▌三、悬崖前仍有“勇士”  可以这样认为,Esprit在中国基本上没有翻身的可能,主要业务将看欧洲地区。所以,思捷环球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其实应该是相当陌生的,因为少有人可以跑到欧洲去实地调研。那么,这样的股票,尤其是一个处在衰落期的股票,中国投资者应该是尽可能的少碰。  但真实情况却远非如此。思捷环球目前市值仍然有60多亿,属于港股通标的,是南下资金可以买得到的票。  我们看港股通在思捷上的持股比例,是节节上升的,越跌越买,持股比例已经超过6%了。而从股价的走势来看,显然是套了一波又一波。  怎么来看这批南下资金的行为呢?答案显然是抄底。  这批南下资金是从17年6月左右开始杀入,彼时思捷正好经历了一轮暴跌。而看当时的恒指,已经经历了一波不小的涨幅。看上去,这批南下资金觉得自己赶了个晚集,好多港股通的票已经飞起了。  于是他们瞧上了思捷,这个时候的思捷,已经跌去了95%了,还能跌到哪去?更何况,A股散户是信奉“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  这批南下资金将在思捷上得到狠狠的教训。不知道昨天一个暴跌,对应恒指的新高热闹,这批南下资金作何感想。  就像研究公司要看龙头企业,这样才更能理解这个行业,投资也一样,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一个投资者才能学的深刻。  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是内地投资者,或者说内地散户,深刻学习投资的开始。  对于南下奔赴香港市场的资金而言,简单复制A股的玩法,结局多半是片甲不留,一如抄底思捷的南下资金。  对于留在大陆的资金,也必将受到投资理念成熟带来的冲击。随着A股市场与投资者的成熟,A股港股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A股韭菜或许现在无法理解一家公司何以十年不带反弹的跌下去,随便搞个概念都可以把它炒一波,无法理解何以跌去95%后,还可以在一个盈利预警的公告下又跌去16%。  但他们会明白,也会经历的。在两地融通的过程中,在A股国际化的进程中,那些没有业绩,没有护城河,走入衰退期的公司,并且还有着奇高的估值,思捷过去的十年走势就是它们的未来。  ▌结语  思捷环球,曾经的时装之王,07年为界,上下十年经历了天堂与地狱的轮转。我们无法判断一个沉沦了十年之久的品牌有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有一点是,Esprit在中国已经基本没有机会。  所以,对中国投资者而言,思捷是一家陌生的公司,并且是目前还没看到反转迹象的陌生公司。这样的背景下,唯一理解南下资金不断增持的理由就是,它跌太多了,南下资金想抄底。 他们把A股的“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思维复制到了港股市场上。  简单的复制A股过去的思路将在香港市场上得到狠狠的教训。  而对留在大陆的资金而言,还复制A股过去的玩法也将得到狠狠的教训。个人认为,沪港通,深港通开启了A股的国际化,许多年后回看,或许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时代拐点。  那些曾经被炒得不亦乐乎,但是没有业绩,没有护城河,走入衰退期的公司,并且还有着奇高的估值,思捷过去的十年就是它们的明天。

十年生死两茫茫:思捷环球2018年财年预亏9.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