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越:重视文化力量是中国品牌在世界立足之本
2024-08-08 16:01:22
从1997年第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创办至今,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中国时尚一起走过了25个年头。在此背景下,新浪时尚联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国际时装周发起话题#中国时尚25年#,与大家共同见证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服装的供应链趋于成熟,到1994年,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7年,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前身,3年后,由于国际品牌和海外设计师的参与,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时装周”。至此,“中国设计”开始向“中国制造”迈进,中国服装设计从服装加工中剥离出来,第一批优秀中国服装设计师代表正式被推至台前。回顾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国服装设计师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越与大家分享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经历。吕越吕越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时装设计创建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并同时担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时装艺术国际同盟主席,她是第2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的获得者。她的服装设计作品曾远赴世界多国参展,被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当谈起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情形时,她回忆道,当年因为样衣尺码问题,无奈之下找来孙红雷、李诚儒等演员办了一场“情景剧”式的秀,无意间成为在中国时装秀T台上最早启用演员走秀的时装设计师。在谈到25年间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时,她认为“对创造力的认知和认可”是中国时尚变化最大的地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对自身文化根基的渴望,也逐渐塑造了中国时尚产业当下的模样。新浪时尚:您还记得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时装周时的情景吗?吕越:我还记得,那是1997年,当时我任职在一个国企,他们找到我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做一个中国的品牌,下单给意大利,让他们帮我们做西装,就像反过来他们向我们的工厂定制贴牌一样,我们用自己的商标让他们的工厂去贴牌。当时还觉得蛮兴奋的,因为1997年也很早。当时请了像胡兵这样的模特,但是胡兵太高了,我们的样衣来了以后完全穿不了,就特别发愁。那时候刚好给张艺谋他们做衣服,我曾经给他做过领奖服,跟他团队的人特别熟,我就把这个想法跟他们讨论。我说能不能用演员来做,虽然我也担心演员突然上T台会有风险,然后就选择了一部分模特一部分演员来做。当时他们团队的副导演帮我请到一些演员,像孙红雷、李诚儒,做了一个情景模拟式的秀。因为用演员,就希望把他们的长处发挥出来。当时设想了几个场景,从早到晚的一个商务场景。毕竟我们做的是男装而且也是西装,所以商务场景用的很多。所以就发生了孙红雷带一个团队,李诚儒带一个团队,进行商务谈判。但是我觉得他们俩演绎的有点不像商务谈判了,像两个“战队”在谈判(笑)。新浪时尚:当时您作为第一批被推到台前的中国设计师的代表会觉得有压力吗?吕越:我觉得压力倒是没有什么,因为一直都在做设计,而且应该说那个年份对我来说是整个团队比较成熟的年份,所以不觉得有压力。但是确实感到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之前虽然大家知道设计要被重视,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力度。这个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之后才听说,其实组委会的出发点是名师、名牌工程,是战略性的,我们是受益者吧。新浪时尚:那您怎么看待当时的中国时尚产业?吕越:因为我常常跑欧洲,秀场现场去得挺多的,看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尤其是那个秀完全是一个艺术呈现,就像听歌剧或者是看话剧一样。但是我们自己的秀那时候还达不到这种程度。我记得我们博览会请来法国时装工会主席,当时他觉得差距有100年之多,但是第二年再来,就觉得差50年了。其实我们的进步很快,但是差距也很大。新浪时尚:这25年来中国时尚发生了哪些让您觉得印象深刻的变化?吕越:其实是对创造力的认知和认可,我觉得这个变化最大。因为我从当年的设计师到后来的教师,有些学生,他们可以做自己的品牌。他们设计的东西,包括在品牌里销售的东西,是我当年不可想象的。如果我那一年拿同样的东西去销售,就肯定不会活下来。消费的认知和对于创造力的认知和认可,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改变。当年实际上整个行业不成熟,我们能够获得的支持力量特别有限。我刚才说,其实在法国的秀场T台里,整个秀场的感受是叠加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加分,而我们是减分。所以其实那时候也蛮有挫败感的,因为自己觉得我的设计还可以,结果减来减去就可能会减成不及格。比如说材料的环节,你本来想用一个红颜色,但你就是找不到这个红,本来想要1号红,最后不得不用8号红,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1号红就是找不到。新浪时尚:面对国际时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不断加码,您认为中国品牌和中国设计师应如何应对?吕越:我其实不太担心这种压力或者挑战,因为越来越多元的选择,尤其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不光是年轻人——有很多需求,他其实很想在服装上体现自己的文化身份。我当年给张艺谋做领奖服装的时候,我们其实聊到过,他作为一个“国际人”,作为一个导演,他的作品获奖,去领奖的时候,他并不想穿西装。他觉得西装特别难受,一不是他生活里常用的服装类型,跟他的生活相距甚远。另外一个主要是文化性的需求,自己的文化体现在那一刻,也希望有所表达。还有就是年轻人现在因为信息的畅通,他们见的太多了,在这么多的选择当中,他肯定想选择跟自己相关的东西,那么是什么呢?肯定是文化的。新浪时尚:新中式、国潮的爆火,有人认为是商业营销对传统文化的消费,也有人认为是年轻人对国货和中国品牌的认同,您怎么看?吕越:因为设计其实就是针对产品来实施的一个行为,产品就一定有消费,所以商业的这个部分是不可回避的。我觉得是好事,即便是有这个因素也是好事情。因为毕竟商业看到了这种力量,它愿意在这里投入。另外就是刚才讲到的年轻人的东西,这部分人的消费的理性或者消费的需求有偏重,偏向国货或者偏向国潮,我觉得也很好,至少他自己在衣着的这部分消费上会表达。对于国际品牌的压力,包括他们也试图揣摩中国人的喜好,做一点带有中国文化内容的或者风格的产品,我觉得是讨好中国的消费,这个都没有矛盾,都是看到了这种需求。新浪时尚:中国时尚想在国际舞台上扎根,作为设计者,您认为中国时尚产业未来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吕越:我觉得如果对文化更重视,对文化力量更看重是有助于我们的品牌在世界立足的。其实很多亚洲的国家,日本也好,韩国也好,他们有非常多的财团支持本国的年轻设计师和自己本国的品牌,能够到海外传递这样的文化。我觉得这个可能要加强。然后再有一个是,其实我们自己的消费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急需力量的话,关起门来练兵也没问题。